时间: 2024-08-26 16:06:28 | 作者: lpl比赛压注-产品中心
每日出行前先打开天气预报,这是许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吗,空气质量预报也能够最终靠APP查看。打开空气质量发布软件,首页显示着当日空气质量与首要污染物;点开变化趋势栏,折线图详细记录着每间隔一小时,PM10、PM2.5、臭氧等污染物浓度的变动情况,也能看到对未来空气质量的预报情况……
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开展凝聚了气象和生态环境多个领域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也离不开预报人员的坚守,这背后既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理念,也是科技助力使数据更多、预报更准。目前,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已接入空气质量发布软件中,市民也可通过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和“成都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查看。该系统由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以数据模拟织密预报信息网,实现成德眉资遂雅乐绵八市污染形势的提前预判。
目前,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模拟系统已经升级至“3.0”版本,并于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一台电脑就是一个“战场”——将一直更新的数据“线团”进行溯源与预测,为污染防控治理先行“探路”。
在成都市环科院6楼尽头的房间内,一面电子屏幕正在滚动展示各类数据,这一些数据来自多台高性能计算机日夜不停地计算。走进细看,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等信息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着,让人眼花缭乱。
“看着很复杂,其实总的来说就是进行了两类预测。”环科院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陆成伟指着屏幕顶端的预报表格解释道,“我们开展的空气质量预报最重要的包含短期预报与中长期预报两类,其中短期就是每天早晚8点各出一次预报,最长覆盖8-14天;中长期预报每天一次,预测未来35天的污染趋势,前者注重精准,后者则侧重提前。”
从2013年至今,该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模拟系统已经过三次迭代更新,每次更新都是对成都市大气环保科研的综合应用。“相较于旧版本,除模型本身的逐步优化外,个人会使用了最新的污染排放数据,并通过引入多气象数据驱动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产品的丰富程度,同时成功将国家气象局数值预报数据应用于驱动空气质量预报,提高了我们空气质量预报的自主性,空气质量预报性能大幅度的提高。”
记者看到,共有7种空气污染物、10余项气象预报结果被分时段地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图像与数字,对于大气环保科研工作有什么帮助?陆成伟拿出了一张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模拟系统框架图给记者看,“我们的科研工作最终是要转换成老百姓看得到的空气质量改善,预报工作仅仅是我们众多科研工作的一个体现,科研工作的进步可提高业务预报工作的水平,业务预报中发现的不足可为科研工作指出方向,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用于空气质量预报外,其实,将来这一些数据也有望为大气污染防治快速更新“路线图”。
“这些颜色各异的曲线,其实暗藏着臭氧污染物变化的各种‘苗头’,我们应该从中解读污染发生的原因。”陆成伟和同事们每日的工作就是与数据打交道,找准苗头就是找准解决办法。看似毫无逻辑的图像,在他的眼中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哪个时段臭氧前体物浓度高、每个峰值应采取哪种减排方式……
“车速要慢,这一个地区出现了高值。”成都市环科院工程师罗伊娜正跟着走航监测车外出探访污染源,她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地图和数据,一边和司机沟通着路线与车速。
大气VOCs(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车的“嗅觉”极好,在行驶过程中可对300多种废气物做多元化的分析和快速检测,并根据监测出的污染物总浓度描绘污染地图,直观地提供区域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实现“测管”协同,从而全面、快速地锁定重点污染源。
其实,我们常说的臭氧污染,其背后“原凶”就是挥发性有机物等臭氧前体物在作祟。快速锁定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源头,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工作,能有效控制臭氧浓度。
“这是辅助空气质量数值系统更精准的科技设备。”罗依娜和记者说,在环科院内,这样的设备不止有走航车,还有3D气溶胶激光雷达。
作为探测颗粒物的光学设备,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3D气溶胶激光雷达共有水平探测、垂直探测和切面探测这三种探测方式。爬上环科院的顶楼,就能看见这台24小时不间歇运作的雷达。
在垂直检测时,一束激光从雷达发出,射向天空中的边界层,边界层好比在地面上空的一层“被子”,通过光散射,测量出“被子”的高度,也就能判断大气垂直方向扩散的能力。
硬核科技,带来硬核的便民利民。“臭氧、颗粒物污染等都是市民非常关心的空气质量上的问题。针对臭氧和颗粒物都能实现提前预警。” 罗依娜表示,预报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空气污染何时来”升级为 “污染来了该怎么办”,为环保部门提供管控建议,也呼吁全市市民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参与到环境治理行动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视频 李菲菲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李菲菲